“济”★◆◆■★“河■■★■”一地为“兖州”,即今绍兴和萧山一地。萧绍一地,河道密布,湖泊众多■◆,素有“千浦之国”之称,故说■■◆“九河既道”★◆★■■■。“导沇水■◆,东流为济,入于河,溢为荥★■◆◆■;东出于陶丘北,又东至于菏◆■◆★,又东北★◆★◆,会于汶,又北■★★◆,东入于海”。水合为“沇”,水溢为“荥”,水入河为◆■★“漯”。韦昭注《国语·越语上》★◆◆★“三江环之★◆■◆■★,民无所移■◆”一语,谓:“环,绕也◆★★■。三江:吴江、钱江★■◆★■、浦阳江。”“历史上,浦阳江曾经由临浦、麻溪经绍兴钱清,至三江入海。”现在浦阳江北入钱塘江,是“明天顺中,太守东莞彭公谊乃凿通碛堰山◆◆★◆,引上流之水,从渔浦入钱唐★■◆◆★”■■★◆。★◆★“导沇水■★★◆◆★,东流为济,入于河◆◆■◆◆★”★■■◆■,“沇◆◆★”水源自“豫州”,沇合于“兖州”■★★◆,溢而入“青州”之◆◆“汶”水。“伊■■◆、洛、瀍、涧”四水与“澭、沮会同◆■”,六水允合成“兖”■★★★■■,其间东流一段为“济”水■★■。“济”水即绍兴钱清江段■◆。浦阳江素有“浙江小黄河”之称◆◆★,与钱塘江并称三江■■■■◆◆,自有独自东入海之处,水流量也较现在大。浦阳江入钱清江,汇绍兴曹娥江后◆★★◆,一支北入钱塘江,合称三江口。另一支至上虞龙山南溢而为“荥■◆■”,沿浙东运河,入宁波甬江后东入海。“在距今4500~4000年左右,······我国东部海平面比现代高2-4米。”说明大禹治水时水位高于现代■◆★■★★,浙东地区又水量充沛★◆,大禹之时水流可以溢过此处◆■■。“雷夏既泽◆■”,雷夏泽即今绍兴上虞夏盖湖。现在夏盖湖已自措为田,“康熙五十年,沿海堤岸尽崩★■■◆◆■,荷花池复成海口★◆◆,与夏盖湖潮汐相往来。”■★★★■◆“澭、沮会同”,“澭★■”水即上虞江◆★,◆★■★◆“沮”水即源于磐安的剡溪★■■。剡溪与东阳江分水于磐安,东流“沮”水为剡溪,西流“沮◆■◆■★”水为东阳江,东阳江与武义江合为金华江,入于兰江★■◆■■,为《禹贡》“漆★◆■◆◆★、沮既从”★★■★。分析《禹贡》中二水同汇的■★◆,得出水流短的在前,长的在后★◆★■■。“澭、沮会同◆★◆”,二水汇合为今天的曹娥江。“桑土既蚕”,咸卤之地,宜作桑蚕。■★◆■“厥土黑坟”■★■★,现代的萧绍平原多为近代围垦而成,禹时“黑坟”为绍兴丘陵熟地和江边潮土。田中下,赋下等。“兖州”是大禹治水主地,治水人力抵赋十三年。特产为“漆”■★★,跨湖桥遗址就出土有“漆弓◆★★”★★◆■◆■,至大禹治水时,此地就已有近4000年的用漆历史。《禹贡》“豫州”章中有◆◆★“荥波既猪◆★★★★,导菏泽,被孟猪◆★★■”。言明“伊、洛、瀍、涧”的水流去向。“荥波既猪”■■◆◆◆■,即■■■◆★★“沇”水溢过上虞龙山后,汇为湖泊◆★■■★◆。◆■■“菏泽”即今浙东运河上虞段★■,此段地势略高,水流平缓。大禹在此段,深其川★■■◆★,导其流,疏通为行船水道,故说“导菏泽”★■★◆。★★■◆■“孟猪◆■■”即宁波古代广德湖。“盖湖之大五十里,而在郑之西十二里。其源出于四明山,而引其北为漕渠■■,泄其东北入江■■■★◆■”■◆◆,广德湖现已置为田,◆■★◆◆■“三年二月一日★★◆◆★,诏:■■★◆★★‘越州湖★★★,明州广德湖自措置为田,下流湮塞■■■◆★,有防灌溉■◆◆■,致失陷常赋。■★◆’”“陶丘”一地位于今天上虞、余姚一带◆◆,有人考证◆■◆■■,上虞、余姚、绍兴三地■★■◆★◆,“舜的遗迹就有17处”。
南至“黑水”,北达“西河”,今浙江衢州一带。“西河”为钱塘江安徽到浙江建德段。兰江上游马金溪源出安徽省休宁县,在三清山东南,其向西水流为江西乐安江★■■★■,在江西三清山西北◆■◆,即★★■■★“弱水既西”之“弱水■★■★”。■★“导渭自鸟鼠同穴◆■★◆★,东会于沣,又东会于泾★■★,又东过漆沮,入于河。◆★◆◆■★”兰江也就是《禹贡》一文中◆■◆■■“渭◆◆★◆”水。兰江上游马金溪,其源头为浙江■◆■★★◆、江西、安徽交界的开化古田山★■■★◆,古田山即“鸟鼠”山◆◆。兰江东南流经衢州江山,东纳江山港(沣),又东纳乌溪江(泾),乌溪江又称周公源,是兰江最大一级支流★◆■★◆,故“泾属渭汭◆★◆”。金华江又名婺江,其支流有东阳江◆★■◆、武义江★★★◆◆。东阳江即“沮” 水,武义江也即“漆”水。金华江入于兰江★◆■,故◆★■■“又东过漆、沮■★★”■★★★,★◆◆“漆、沮既从”◆◆■■★。衢州的金衢盆地,土质肥沃,西部多为山地,其田惟上上,其赋中下◆■◆◆。贡品有“球、琳★◆■◆、琅玕”,皆为美玉,兰江与江西信江皆产黄蜡石■◆◆■■◆,“琅玕”即黄蜡石◆★◆■★。■◆★■◆“浮于积石,至于龙门、西河■◆■◆★,会于渭汭。”贡品浮于积石,穿过龙门,入与富春江。并与其余各州贡品◆★◆◆★,会于“渭汭◆★★◆■”。★◆“织皮、昆仑、析支、渠搜■◆■★◆,西戎即叙。”西部的织皮氏、昆仑氏、析支氏、渠搜氏★■,都得到治理,西部已经安定。
太华之山和“黑水★★◆◆■”的南边为★★◆◆“梁州”。即今浙江丽水一地。■◆★■“黑水”为江西三清山西南的信江。“厥土青黎”★◆,丽水为浙南山地,土多粗骨★◆,土质参差。其田惟下上,其赋下中★■■★,三错。贡品有“铁■■◆”“银”■★■■◆“镂”等。相传◆■,上古十大名剑大多出浙江丽水、福建一带的深山★◆◆■,与此地的古代铸造技术不无关系。“织皮,西倾因桓是来■◆★◆★■”,★■“织皮”为部落名称,在丽水西南面,即福建蒲城到江西广丰一带。“西倾”山为福建与江西、浙江交界处的武夷山。武夷山景区内最高的三仰峰,皆由东向西倾◆◆★★,是名■◆“西倾”山■◆◆◆◆■。其贡品“因桓是来”,■★“桓”字有解为桓水,也有解为桓山,本文解为◆■■◆■■“桓”字的本义,即木桩。大禹“行山表木◆★★■”“经启九道”(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引《虞人之箴》),“因桓是来”即沿打好的木桩、路牌而来。“梁州”贡品走道◆■■★◆■,“浮于潜,逾于沔,入于渭★◆◆,乱于河。”★■◆★“潜”水即瓯江支流松阴溪,“沔”水即衢州灵山江。■◆◆“梁州”贡品由松阴溪,越衢处古道,入衢州灵山江■■,进入与衢州兰江。贡品走道★◆◆■,只表其一,也可按方便走“荆”州贡道,故说“乱于河★■★■”■★■。
◆★■★“冀”字■★◆◆■■,★★◆★★“田”在◆★★★“共”上,上为“北”方★◆■◆。徐旭生在《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》一文中认为■■◆◆◆,禹所治水并不大★★■◆,只是一条水名为“共水■■★■◆”的河流★★◆■。“冀州◆■★■■”地望■◆■◆,就是在“共水”北岸★■★,有田的位置。故禹贡冀州,就是钱塘江北岸的杭州。“厥土惟白壤■◆■★★■,厥赋惟上上错,厥田惟中中★■★。”白壤土就是水稻土◆◆★■★,赋上上。“鸟夷皮服★■◆■”,“皮服”是“鸟夷★★■★◆■”贡品,为尧舜之时的一种冬装,★★“尧之王天下也,茅茨不翦◆■■,采椽不斫,粝粢之食,藜藿之羹◆◆★■★,冬日麑裘◆◆■■■,夏日葛衣······”(《韩非子·五蠹》)贡品“夹右碣石入于河◆★◆■”◆★■★◆◆,南入于钱塘江。杭嘉湖地区,尚有苕溪水系,不入《禹贡》导水章内。《苕溪运河志》载“防风氏所守之土★■■,今在苕溪流域的德清武康镇之封山、禺山一带。当地民间传闻,防风氏治苕溪、太湖有殊功······”
东据海,南至古代吴淞江,北至长江,即今苏南地区。◆■■■■◆“彭蠡既猪◆★★◆,阳鸟攸居■■■”★■★,此地已成沼泽★■★★◆◆,成为鸟类天堂。“三江既入◆★★■★”■◆★★★■,此“三江”为苕溪水系、宜溧河和运河水系◆■,三江之水入于太湖。“厥土惟涂泥”,土壤为海侵后的涂泥土◆★◆■,其田为下下■★,其赋下上■◆,上错。贡品沿长江,绕东海,进古代吴淞江,入东江,到达钱塘江。
对《禹贡》一文的地域范围,历来争论不休。不仅有《禹贡》成书年代的考量■★★◆,也有对夏朝地域范围的不同界定★◆★。“芒芒禹迹,画为九州★■◆■★★”(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引《虞人之箴》)★◆★,大禹治水遍及九州,现在多地有大禹治水的传说■◆■◆★,《禹贡》中的地名也遍及华夏。但大禹之时,在如此广阔地域治水,按当时的生产力、交通条件来说,是不可能的,“禹之治水亦仅限一隅”■◆。《禹贡》九州的疆域,是否为现代九州范围■★■,是能否考证出夏朝起源地的关键。“谓广大乎舜禹?曰:古者百王之天下,臣诸侯也,未有过封内千里也”(《荀子·强国》),古代帝王地域方圆不过千里,是对大禹之时疆域的很好说明。禹后历夏、商、周三代◆◆★◆,疆域也没有到达现代九州◆★◆■■。现在禹迹遍及华夏◆★◆◆,《禹贡》一文中的地名,很多超出现代九州之范围◆◆★★■◆。分析其原因,不外乎二◆■◆。一是◆◆,大禹治水以后,夏、商的不断迁徙,把大禹治水事迹带到了各地◆★★■■,也把《禹贡》中的一些地名带到了各地。二是◆◆★★■◆,春秋战国之后■◆■★★★,对《禹贡》地名的附会。“夏人‘十迁’★★★◆★”■◆■,“盘庚五迁”(《尚书·盘庚》),频繁迁徙,有把夏初地名与传说,带到用到相对应位置的可能◆◆■■◆★。除此之外◆★,《禹贡》地名有被附会成分。现在许多省市县办志■★■◆■,在述说本地区历史沿革时★■■★,多有引用《禹贡》地名之处。还常为一处地名而聚讼不休。古时也然,晋人郭璞言■★★◆■“下逮战国■◆,王迹熄而圣言湮◆■,处士横议而异端起,人人家自为说······”,至春秋战国,已难辨《禹贡》地名的原始地,各地为证自己历史,有附会《禹贡》地名嫌疑◆■◆★★■,而“黑水■■◆★■”“三危■★■★★”“弱水★■■★■”“敷浅原”等地名,位于《禹贡》地理边疆◆★◆◆,古代就少有附会。春秋之时,诸侯争霸◆■,百家争鸣,著书立说。《吕氏春秋》始初论现代九州之地域位置。而秦始皇焚书,三代典籍尽毁,迨至汉初★◆■■,已难考《禹贡》地名原地■◆。汉后学士★◆■,遂纷纷注解先秦经典,定现代九州之范围◆■★,正《禹贡》地名之位置,但已与禹时九州和《禹贡》原地名相去甚远◆★◆。除《禹贡》有九州名称外,尚有《尔雅·释地》有九州说,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有九州说,《吕氏春秋·有始》有九州说。九州名称大部分相同,然地域范围和内容,却不尽相同。“至汉武帝元封五年◆◆■★◆,才正式在全国设十三州。”现代九州位置才正式确定◆★★■。现代九州与《禹贡》九州,位置不同,其内地名又怎能与现代一一对应◆★■★★■。大禹治水的区域仅限一隅■★◆★,《禹贡》范围也仅为夏初时的疆域。
按《禹贡》一文分析,钱塘江正源,即源于三清山东北,安徽到浙江建德的新安江段,为《禹贡》“西河”。钱塘江南源为三清山东南的兰江,为《禹贡》■★■◆“渭■◆■★”水。“西河”一段为山区性河流,《禹贡》一文也无导水记载★★■◆。兰江源于马金溪,上游河段水流湍急,汇金华江后,始地势平缓◆■★,江面开阔◆◆◆,在兰溪市境内一段,由于河水的长期冲刷,上游江河的卵石汇集于此★■★■★◆,并经受江水的冲刷和滚动,形成长达十数公里长的黄蜡石沉积的江底。兰江穿过金华龙门山脉南段,至浙江建德汇于“西河”,下游江段为富春江。富春江上游江段,夹岸有山★■■■,至富阳鹳山,江面始阔,并支分二路,南支为■◆■★★◆“南河”,在富阳春江一带为《禹贡》“渭汭”◆◆★。至萧山后,二水合入钱塘江■■■★★,水文上将上述水系统称为钱塘江★■■★。导★◆◆★“河”■★★★,南到太华之山(武义牛头山)北面的武义江,东到“厎柱”,又东至于“孟津”◆■★,东过“洛汭”,至于“大伾”,北过◆★■◆★■“降水■★★”★★★◆■,即钱塘江起潮河段★◆★◆◆,又至于★■■◆“大陆”■■,即钱塘江喇叭口★◆◆★■。此地河道陡宽,受水底沙坎影响◆◆■★,河道变浅,两岸为广阔的淤涂水带◆■■,呈多条水流★◆■◆★◆,向北◆★“播为九河■◆★★■,同为逆河”,入于东海。
东到海,北界于“衡”山与■★■■“荆■★■■◆◆”山。今浙江温、台二州。“荆★◆■◆■”山,即永康石城山。“江、汉朝宗于海。”■■◆“北江”“中江”由■★“荆州■◆★★★■”并列向东出海。“北江”即由台州出海的灵江◆■◆★■,“中江”即由温州出海的瓯江。■★◆■■★“南江■★★”为温州飞云江,不记入大禹导江★◆★■■,故不提。■★★◆“九江孔殷◆★◆■★■,沱★■★★、潜既道”,“九江”,是指瓯江中的大溪一段,此段有多条支流并入,合称◆◆■■“九江”■★■★。瓯江是浙江第二大水系,水量丰富。“九江纳锡大龟”◆★■■★,■■◆★◆★“大龟”也即大鼋,而瓯江素有大鼋之乡的称谓。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◆◆,又东★★◆,为沧浪之水◆◆,过三澨,至于大别■■★★◆,南入于江■★。东★■■★◆★,汇泽为彭蠡,东,为北江◆★◆,入于海★★◆■■■”★◆■★■★。 “嶓冢导漾”,“漾★■■◆■◆”水即灵支流始丰溪。“东流为汉”,“汉★◆”水即灵江主流永安溪,始丰溪南入永安溪,合为灵江◆■◆◆。至临海汇为巨大的水泊,即“彭蠡■■★”,又东出海。◆★◆★★“岷山导江,东别为沱,又东至于澧;过九江■◆★★■★,至于东陵,东迆北,会于汇;东为中江,入于海。”“东别为沱”★◆,★■■◆“沱”水为瓯江支流好溪。“澧”水为瓯江最大支流小溪。◆★“沱★◆、潜既道”,★◆★■★“潜”水为瓯江支流松阳溪。“厥土惟涂泥”,温★◆◆★★、台一带为浙江东南平原,受海侵已成涂泥地。田惟下中,赋上下■★■★。括苍山又称栝苍山,生栝树,贡品中就有◆★■★◆◆“栝★◆◆■”■★。温州贡品沿瓯江进入好溪,越过石城山古道进入“豫◆★■◆★”州◆■。台州贡品沿灵江,至皤滩古镇,到横溪镇★◆★■,越苍岭,过石城山古道进入“豫”州■★,入于“洛”,达于★◆◆◆“南河”。《禹贡》“导九山■◆”,即开辟九条山间古道■◆■◆★,连接各州。“沱、潜既道◆■◆★”,非二水入于原道,是指二水都分别开辟连接“豫”◆★★◆★◆“雍”二州的山间古道。即浙江丽水到金华的石城山古道,浙江丽水到衢州的衢处古道。浙江地处丘陵地带,多山间古道。古代出行★■,除水路外★■◆,多走古道近路,有★◆★“水行而山处★■◆■★◆”(《越绝书》卷八)之说,浙江一带的许多山间古道,至今尚无堙废。
■◆“导弱水◆■◆★◆■,至于合黎■◆,馀波入于流沙★◆■■◆。”“弱水■★■”为江西乐安江,至于★★■“合黎”◆◆◆■★,“馀波入于流沙”。“流沙出钟山■◆★★■■,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,西南入海,黑水之山。”钟山也就是现在江西石钟山,■■★“流沙★◆”一地,为江西中北部◆★◆◆■,石钟山长江口到鄱阳湖间的大片水系◆◆■★■。■■◆“流沙◆◆”西行又南行,西南入鄱阳湖★■◆★◆。“导黑水★◆★■■,至于三危,入于南海■★★”◆◆。“黑水”为江西信江◆■★,信江源头有二,发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金沙溪和武夷山北麓的丰溪,二水在江西上饶汇合后始称信江。《禹贡》取丰溪为“黑水”正源■★★◆■,丰溪源头的广丰有“黑滑石之都★■◆◆■”之称。信江过江西龙虎山,入于鄱阳湖★◆■■★★,即入《禹贡》◆★★■★“南海”。《禹贡》“三危◆■★■★”在江西鹰潭一地,龙虎山二峰和龟峰合称“三危”■★■★◆★。
东至海◆★■,北到“岱◆★”山,西与绍兴以四明山脉、天台山脉为界,今浙江宁波★★、舟山一地。■★★“嵎夷既略”,《书·尧典》载◆◆■◆:“分命羲仲,宅嵎夷◆★,曰暘谷。”★★◆“潍、淄其道◆★■★■”■★★,按水流长短■◆◆,“潍”水为余姚姚江,“淄◆◆”水为奉化江。“厥土白坟■★”■★◆■,土壤为水稻土和山地坟土。◆◆★★“海滨广斥”,东接诸岛,混茫无际★★◆★◆。田惟上下◆■,赋中上。◆■“厥贡盐絺,海物惟错。”贡品有宁波、舟山的海盐★■◆、海产品和四明山脉间的丝、麻等■■◆。贡品线路为,浮于甬江★◆■★◆,通过“济”水(即浙东运河线路)到达钱塘江。还有◆■■■■★,钱塘江出海口是历来不宜行船的。
夏代历史■◆◆■,由于出土资料的匮乏,地点的不确定◆■,常遭人诟病■◆★,甚至质疑夏朝的真实存在。古代文献中,关于夏的记载,以大禹治水事件的记载,最为翔实★■★■,资料也最为丰富。考证大禹治水事件,是解开夏朝历史的一个切入点。《尚书》中《禹贡》一篇,是考证大禹治水地的最重要文献★★◆★■◆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近四成的内容就来自《禹贡》一文。《禹贡》全文仅千余字,却详细记录了大禹治水时的山川地貌、河道走向、湖泊位置、九州物产和土壤特性。古往今来◆■■◆,考究《禹贡》者◆◆■■,著书立说者★★■■,比比皆是。随着现代地下考古材料的不断出土,为考证《禹贡》一文提供了许多地下资料。本文以出土文物为依据■★◆,结合古代文献记载◆★◆◆■,对《禹贡》地理作全新解读■■。
《禹贡》九州,为大禹治水时的实际领地。尚有福建蒲城◆★◆◆★★、江西东北部◆◆◆■、安徽南部为《禹贡》“西戎◆★★◆◆”,自南而北分别为■★★“织皮■★■◆、昆仑◆★★◆、析支、渠搜。”“黑水”南、北皆有“织皮”■◆★★,向北的三清山一带当为《禹贡》“昆仑■■★■”,值得一提的是,三清山的山状特征、四周水流、所处地理等,都与古昆仑山的各种记载,相当的吻合,当为古昆仑山无疑。《禹贡》地域,“东渐于海,西被于流沙”,南抵鄱阳湖与武夷山■★■◆★★,北不过长江■■■★,即我国东南一隅。古昆仑山西部为《禹贡》“西戎★◆◆★”◆■,其东为《禹贡》九州。而《禹贡》九州的水陆交汇中心■★◆,就是会稽■★■★■■,大禹在会稽会诸侯就顺理成章了★◆。
虽然《禹贡》中的地名位置很难考证■■★★,但分析《禹贡》一文的贡品和河道走向等特点,再加上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古成就,是不难判断出大禹治水地的■★■◆■。《禹贡》九州有四州东部靠海,分别为“青州”“徐州”“扬州”“荆州”四州。《禹贡》疆域又“东渐于海,西被于流沙”,可以判断★◆★◆★◆,《禹贡》所处是一个东部靠海地域。《禹贡》导水章中,就有五条河道是独立入东海的★★★,其地望也说明在东部沿海一带。《禹贡》贡品中★◆★“篚”“漆◆◆★”★★■“丝”有多次出现。1958年,■★■★■◆“在浙江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丝带、丝线日,◆■■■★■“经专家评审,发现世界上最早绸片的中国湖州钱山漾文化遗址被正式命名为‘世界丝绸之源’”◆★◆★。■★◆★★“篚■◆◆■★”是一种用竹子编的圆筐,“漆★■★◆”都取自野生漆树。竹子和野生漆树是现在江南所特有★◆。韩非子曰:“尧禅天下◆★,虞舜受之,作为食器,斩山而财之,削踞修之迹◆★,流漆墨其上◆★★,输之于宫,为食器。诸侯以为益侈,国之不服者十三。舜禅天下★■★◆■■,而传之于禹。禹作祭器,墨染其外◆◆■★◆,而朱画其内◆◆★■★★。◆★★★◆★”(《韩非子·十过篇》)与《禹贡》中有“漆”的贡品,可以互相印证。也可以看出■◆◆,舜、禹之时■◆,就大量使用漆器◆■。1977年,在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的朱漆涂饰木碗,“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最早漆器实物★◆。”而出土有“漆弓”的钱塘江畔,“被专家称之为中国的‘漆之源◆★■’★◆★◆■◆”。《禹贡》一文中■◆◆★,九州贡品的运输路线■■,几乎全是水路运输,最后都◆◆◆◆★■“达于河”。研究《禹贡》者,几乎无一例外地把“河”理解成黄河。然而黄河流域地势平坦而广阔,一马平川,又无江南的错综复杂的水道◆■◆◆■,故适于车马而素无舟楫之利。古代江南地区,水网密布,山陵众多★★,道多崎岖,适于舟楫而无车马之利◆■★,可谓各有所长,因势导利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载:“九疑之南,陆事寡而水事众。······雁门之北★◆■,······人不弛弓,马不解勒◆■,便之也。”古代把舟船作为主要交通工具★■,其地望只在南方,而不是黄河流域。在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六支船桨,跨湖桥遗址更出土有独木舟,“最后通过考古发现和船史研究,证实在七■◆■、八千年前的远古年代,地处钱塘江畔的证据地区,是中华舟船文明的发祥地”■★◆。浙江的“世界丝绸之源★■”“漆之源■◆★”“中华舟船文明的发祥地”,符合《禹贡》中三样重要的物产和交通工具。《禹贡》一文描述的地域,是一个河道密布★★■★,山陵众多,地多竹子◆★■★★、野生漆树和大量桑树的地方★■★,有江南山水之乡的情景★◆◆■。《禹贡》中有五条或六条河是独立东出海的,分别为“淮”“河”“汶”“汉★◆■★★◆”(北江)“九江■■★◆■◆”(中江)以及按推理存在的南江。我国东南一带★◆,就有多条江独立入东海,分别为古代吴淞江以及位于浙江的钱塘江、甬江(古代浦阳江汇曹娥江后,溢水入甬江东出海)◆■、灵江★★、瓯江■◆■★、飞云江★★■■■★。越人又“水行而山处★■,以舟为车★■★★,以楫为马,往若飘风★★★★★,去则难从★◆★★■★。”(《越绝书》卷八)水行而山处特点■★★◆★,符合《禹贡》■■“导九水★★◆◆◆■”“导九山■◆■★■”的地理特性。古典记载尧、舜、禹之时的洪水,也都无一例外地有水逆行的记载。“当尧之时,天下犹未平,洪水横流······★◆◆★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■◆■,★★◆◆■◆“当尧之时◆◆■■,水逆行······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,★■★“河出孟门,大溢逆流······”(《吕氏春秋·爱类》),“禹之治水,水之道也■★◆,······水逆行谓之洚水◆■■★◆,洚水者■◆◆◆★◆,洪水也······”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,《禹贡》称◆★★“河”为“逆河◆◆”,水逆行的最大可能就是潮水■★★◆★■。钱塘江潮水闻名天下■★◆★★,符合古籍“河■★◆★”水的逆行记载◆◆■。又“古者禹治天下······以楗东土之水······■■★”(《墨子·兼爱中》)其中的“东土之水■★■◆”◆■◆,可以解为东边来的水★◆◆■。从良渚遗址的发掘成果来看,钱塘江流域有古代文明起源地的考古依据。
东至海,北至“淮■◆◆◆”水,南至“岱”山■◆■,并与“冀州■★■■◆”接壤。“徐州”一地■■■■,今浙江嘉兴、湖州及上海东南部◆■★。“淮■■■◆■”水为古代吴淞江。“松江下七十里分流,东北入海者为娄江;东南流者为东江,并松江为三江■■◆。”“南江又东北,为长渎历河口★◆◆■■◆,东则松江出焉。江水奇分,谓之三江口。又东,至会稽余姚县。”“吴松古江,古道深广,可敌千浦。”吴淞江,又称松江、吴松江◆■★★。古时上海黄浦江(古称东江)是吴淞江一条支流,向东南入于钱塘江,即“泗★■★”水。支流娄江(今已湮灭)东北入长江,即“沂”水■◆★★★■。■◆“排淮、泗注之江★■◆◆■■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,也说明《禹贡》“淮”水通长江★★■★★■。上海古称松江府,今松江是上海的一个区◆◆■◆,吴淞江变成黄浦江一条支流★★★。◆■■★■“大野既猪◆◆★★★★,东原厎平。厥土赤埴坟,草木渐包”,是说太湖东部,已成大泽,水位停涨后,东原得到治理◆◆■■★。土为红土■★★◆■★,草木渐盛◆■★★◆■。田中上,赋中等。“厥篚玄纤、缟”,贡品为用圆竹筐装的玄纤■■◆◆◆、缟,在湖州“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丝带、丝线和出土了一批绢片”。出土时就装在一个圆竹筐里★■◆■。“导淮自桐柏,东会于泗◆◆★★、沂■★◆■,东入于海。■◆◆★■★”古代吴淞江泄太湖之水,源头有定为太湖一说■◆◆。然把湖作为水流源头,其理难通◆■★■◆◆。现代有把继承吴淞江的黄浦江源头,定为源于安吉龙王山的西苕溪之说■◆■★★。按《禹贡》★◆■◆★“导淮◆■”句判断■★★,《禹贡》也是如此定的◆■★■◆★,“桐柏■★”即浙江安吉龙王山■■。“熊耳、外方、桐柏至于陪尾。■◆■”即浦江仙华山(《禹贡》熊耳),经五陵古道过江,到临安西天目山(《禹贡》外方),经天龙古道至安吉龙王山(《禹贡》桐柏),再到安徽宁国(陪尾)的山间古道。“内方◆■★■★★,至于大别■■。”即东天目山(《禹贡》内方)到安徽的杭徽古道■◆★■◆。贡品浮于古代吴淞江,入东江◆★◆★,达钱塘江■◆。
南抵“荆★■”山,北距“河★◆■◆”■★■,东接■■◆★★★“兖州”★★■■。今浙江金华地区到富春江一地★◆★。★★◆■■“伊、洛、瀍、涧既入于河。”“洛◆◆■★◆★”水即浦阳江◆★■★。“导洛自熊耳,东北◆◆★■◆★,会于涧、瀍;又东,会于伊★■,又东北,入于河。”浦阳江源出浦江县,东北纳源出义乌的支流大陈江(涧)■★■■,又向东北纳源出东白山的支流开化江(瀍),进入浣江,往北分流,东流往东折北■■◆,至诸暨五浦头纳源出会稽山西麓的支流枫桥江(伊)。现在浦阳江向北注入钱塘江。“历史上■■■,浦阳江曾经由临浦、麻溪经绍兴钱清■◆■,至三江入海。”又与曹娥江合为“济”水◆★,又东溢而为◆★◆■◆“荥”。“熊耳”即浙江龙门山脉的浦江仙华山■■★,主峰南北双峰对峙,薄而竖起,形似熊耳。■★“厥土惟壤★◆★■★◆,下土坟垆。”地处金衢盆地及浙中山地★◆★◆★◆,土为黄壤和山地丘陵硬土,田中上,赋中上◆★■。贡品“浮于洛■■★,达于河”■■★。
《禹贡》一文,古谓禹、益所作,由孔子录入《尚书》。19世纪二■■★、三十年代以前,对这一说法并不怀疑◆■。到了近代,才对《禹贡》一文的成书年代,提出众多质疑。综合起来,主要有战国说、春秋说和西周说。司马迁将《禹贡》一文几乎全文录入《史记·夏本纪》中。以司马迁治史之严谨,《禹贡》成书于虞夏之说应当是可信的★★。
钱塘江地处我国北纬30°的东部沿海,出海口呈喇叭形,外大内小■◆,受潮汐影响时,大量海水涌入■★■◆◆◆,加上江底沙坎的推波助澜,在海宁至杭州段,形成壮观天下的钱江潮★★■■◆,同时也对古代先民带来灾难★◆■。潮汐盈满,江流陡发之时★◆,★★★◆“一旦飓风激射★◆◆★◆,木石茫无所措,不浃旬而五六十里浮沙溃决,惊涛直薄城下■◆■■★■,浙西之田渐卤■■■,而东吴之地几壑。”钱塘江南岸,“堤岸尽崩◆■★★◆,荷花池复成海口,与夏盖湖潮汐相往来。湖水受潮成咸卤★★,环湖七乡虽大旱,不敢以一勺灌田★◆■★,立视禾苗枯死,居民大病。”大禹之时,有无潮汐,不得而知。但《山海经》有说“共工臣名曰相繇■◆,九首蛇身★◆,自环■◆◆,食于九土◆■★★。其所歍所尼,即为源泽,不辛乃苦★★◆■,百兽莫能处。禹湮洪水★◆★★★,杀相繇,其血腥臭◆■■,不可生谷。其地多水,不可居也■■。禹湮之■★■◆◆,三仞三沮,乃以为池······”古时,钱塘江岸堤多为沙石堤,凡潮涌过去,沙堤会有被卷塌危险◆■■◆,造成咸水大量灌入◆◆◆,土质变咸,稻谷不生,人畜不能居住,虽用土回填,也无济于事◆■★◆,其情形与《山海经》中的相繇描述■■★★■,十分相似■★■■■。相繇在《山海经》中又称相柳★■,相繇、相柳与浙江一带方言中“响了★◆◆◆■★”一词音有相同。怀疑是古代先民听到潮水声音,就会有人喊“响了”★■■,提醒大家避开潮水,于是“民皆上丘陵,赴树木”■★◆★★。潮水是相繇的原型,也就合理了。“禹湮洪水,杀相繇◆■◆◆”,就可能是大禹治水后的传说,与五代时的“钱王射潮”一样,都带有神话色彩■■■★◆。钱塘江自李唐以后,才有河道改道记载,总体趋势,南涨北塌★■★◆■★。钱塘江的沙地,和传说中的“息壤”一样会自己生长的,现在萧山腹地就有上古海塘■■★★◆◆。长江水中的浮沙■■◆,出海后,经潮汐作用,卷入钱塘江,给钱塘江两岸带来沃土★■◆★。土之沃以是,其害亦以是。钱塘江岸堤的沙地,一边涨,一边就塌★★,此消彼长。
以古典记载和出土文物为依据,对《禹贡》一文作全新解读■◆◆★◆★:大禹治水的主“河”并非黄河,而是钱塘江◆◆■■,即《禹贡》一文中的“逆河”。《禹贡》地域仅为我国一隅★◆■◆★■。《禹贡》南界为鄱阳湖与武夷山◆◆,西界为鄱阳湖到长江的连接水系。《禹贡》地域■◆★★■,“东渐于海”◆◆◆◆■■,北不过长江★★■★■,此区域内中间隆起而高大的三清山■★■★◆■,为古昆仑山,其东为《禹贡》九州◆★★◆★■,西为《禹贡》西戎。向西流的“黑水★◆■◆◆”与“弱水★■■”◆■★■◆◆,分别为江西的信江与乐安江,东流的《禹贡》“逆河”为钱塘江。以钱塘江为中心,按《禹贡》中的山脉、江河来划分《禹贡》九州,和现在浙江一带的行政区块划分相近★★■◆★。《禹贡》中的河流和支流走向◆■,以及湖泊、山脉、各州物产■◆★、土壤等特征■★★■★◆,都与现在东南一带地理、物产◆◆、土壤等特征接近◆★★■。会稽就位于《禹贡》九州水陆交汇中心。